何以景德镇:从考古资料看景德镇瓷业聚落的形成How Jingdezhen Came to Be: An Observation on the Formation of Jingdezhen's Porcelain Settlements Through Archaeological Material
吴闻达,刘启寰
摘要(Abstract):
景德镇是15世纪以来中国乃至世界最为重要的瓷器生产地。明清时期作为生产规模最大的全国制瓷业中心,更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“天下瓷都”,制瓷业持续繁荣的背后,与其生产模式的变革应有密切联系。考察瓷业聚落的演变与发展,对于揭示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模式应具有重要作用。本文通过梳理考古资料,对晚唐至明清的聚落空间演变作整体性的细化研究,将景德镇瓷业聚落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,同时关注技术与人群的互动往来,及生产资源利用与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,从而揭示景德镇作为典型瓷业聚落,其逐渐演变的阶段性特征与影响因素。
关键词(KeyWords): 景德镇;瓷业聚落;生产模式
基金项目(Foundation): 景德镇市申遗办开放课题“何以景德镇:从考古资料看典型瓷业聚落演进史”(项目编号:JDZSSYB202401041)阶段性成果
作者(Author): 吴闻达,刘启寰
参考文献(References):
- (1)贺鼎、胡萍:《人类学视角下传统瓷业聚落的空间结构——以景德镇老城区为例》,《建筑创作》2020年第2期;张杰、贺鼎:《景德镇瓷业历史景观研究》,《风景园林》2017年第6期。
- (2)陈新:《从地名变迁考述景德镇城市空间演变》,景德镇陶瓷学院硕士学位论文,2012年。
- (3)丁雨:《空间的收缩?——元代景德镇陶瓷研究札记》,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、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编:《考古学研究》(十三),科学出版社,2022年,第559~570页。
- (4)(唐)柳宗元:《柳宗元集》卷三十九《奏状》所录《代人进瓷器状》,中华书局,1979年,第1021~1022页。
- (5)张文江、崔涛、顾志阳:《景德镇南窑遗址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》,载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、乐平市博物馆编:《景德镇南窑考古发掘与研究2014年南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》,科学出版社,2015年。
- (6)鄱阳湖周边除景德镇、乐平外,还在九江、都昌发现晚唐时期的窑址。参见梁蔼立:《九江县发现唐代窑址》,《江西历史文物》1978年第1期;周振华:《都昌周溪唐窑遗址》,《考古》1994年第5期。信江流域包括临川、余干、铅山、玉山等地的窑址。参见陈柏泉:《江西临川南丰窑址調查》,《考古》1963年第12期;余江安:《唐风胡韵之载体——江西余干黄金埠唐代窑址考古新收获》,《景德镇南窑考古挖掘与研究——2014年南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》,科学出版社,2015年;陈定荣:《江西铅山县古埠唐代瓷窑》,《考古》1991年第3期;铅山县博物馆:《江西铅山县发现几处古瓷窑址》,《考古》1986年第11期;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、玉山县博物馆:《江西玉山渎口婺州窑址》,文物出版社,2008年。
- (7)瑞昌市博物馆:《江西瑞昌丁家山唐墓群清理简报》,《南方文物》1995年第3期;唐昌朴:《南昌地区唐墓器物简介》,《考古与文物》1982年第6期;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、江西九江市文物局、江西九江县博物馆:《江西九江县荞麦岭唐墓发掘简报》,《南方文物》2015年第2期。
- (8)虞刚:《景德镇窑址调查二则》,《中国陶瓷》1982年第7期。
- (9)秦大树、李颖翀、李军强:《景德镇湘湖地区早期窑业调查与试掘的主要收获》,载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、乐平市博物馆编:《景德镇南窑考古发掘与研究——2014年南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》,科学出版社,2015年,第121~158页。
- (10)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、景德镇民窑博物馆编:《景德镇湖田窑址1988—1999年考古发掘报告》,文物出版社,2007年,第42~43页。
- (11)秦大树、李颖翀、李军强:《景德镇湘湖地区早期窑业调查与试掘的主要收获》,载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、乐平市博物馆编:《景德镇南窑考古发掘与研究——2014年南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》,科学出版社,2015年,第121~158页;李颖翀:《景德镇早期窑业研究——以湘湖地区9—11世纪窑业遗存为中心》,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,2015年。
- (12)李凯:《宋元时期长江中游青白瓷的考古学研究》,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,2022年。
- (13)江建新:《景德镇窑业遗存的考察与研究》,载其著:《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》,科学出版社,2013年,第11~86页。
- (14)景德镇市志编基委员会:《景德镇市志略》,汉语大词典出版社,1989年,第1页。
- (15)刘新园、白焜:《高岭土史考》,《中国陶瓷》1982年第7期。
- (16)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、浮梁县博物馆:《江西浮梁凤凰山宋代窑址发掘简报》,《文物》2009年第12期。
- (17)黄义军:《宋代青白瓷的历史地理研究》,文物出版社,第129~136页。
- (18)(元)脱脱等撰:《宋史》卷一百八十六《食货下八》,中华书局,1977年,第4553页。
- (19)(元)脱脱等撰:《宋史》卷一百八十六《食货下八》,中华书局,1977年,第4541页。
- (20)(宋)苏轼:《东坡志林》卷五,文渊阁《四库全书》本集部第863册,商务印书馆,1983年,第49页。
- (21)(清)徐松辑:《宋会要辑稿》食货五二之三七“甆器库”条,中华书局,1957年,第5717页。
- (22)(宋)洪迈撰,何卓点校:《夷坚志·夷坚三志辛卷第十·湖口庙土地》,中华书局,2006年,第1465页。
- (23)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、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:《江西景德镇落马桥窑址宋元遗存发掘简报》,《文物》2017年第5期。
- (24)本期共统计遗址点125处,生产地点106处,原料产地16处,生活地点3处。
- (25)刘新园、白焜:《高岭土史考》,《中国陶瓷》1982年第7期。
- (26)秦大树:《定窑装烧工艺两题——忆刘新园先生访问定窑发掘现场》,载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:《纪念刘新园先生文稿》,文物出版社,2016年,第129~144页。
- (27)刘新园:《景德镇宋元芒口瓷器与覆烧工艺初步研究》,《景德镇陶瓷》1974年第1期。
- (28)黄义军:《宋代青白瓷的历史地理研究》,文物出版社,第136~141页。
- (29)(清)张九钺撰:《南窑笔记》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2年,第7、9页。
- (30)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、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、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:《2024年度景德镇观音阁窑址发掘简报》,《故宫博物院院刊》2024年第11期;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、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、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:《景德镇市董家岭横弄清真寺遗址发掘简报》,《故宫博物院院刊》2024年第11期。
- (31)(南宋)蒋祈:《陶记》,(清)陈淯等修,邓熝等纂:《康熙浮梁县志》卷四《赋役·陶政》“蒋祈陶记附”,《中国方志丛书·华中地方·第八三五号》,成文出版社,1989年,第410~413页。
- (32)“窑之长短,率有数,官籍丈尺,以第其税。”(南宋)蒋祈:《陶记》,(清)陈淯等修,邓熝等纂:《康熙浮梁县志》卷四《赋役·陶政》“蒋祈陶记附”,《中国方志丛书·华中地方·第八三五号》,成文出版社,1989年,第410页。
- (33)刘新园:《蒋祈<陶记>著作时代考辨——兼论景德镇南宋与元代瓷器工艺、市场及税制等方面的差异》,《景德镇陶瓷》1981年第S1期。
- (34)“临安丰乐桥侧,开机坊周五家。”(宋)洪迈撰,何卓点校:《夷坚志·夷坚支丁卷第八·周氏买花》,中华书局,2006年,第1033页。此线索承故宫博物院王光尧先生提供,同时对本文提供了许多宝贵建议,特此感谢。
- (35)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、彭州市博物馆:《2000年磁峰窑发掘报告》,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:《成都考古发现(2000)》,科学出版社,2002年,第219页。
- (36)肖红艳、艾沁哲、崔剑锋:《景德镇瓷器生产“二元配方”起源初探——兼论高岭土开发史》,《故宫博物院院刊》2020年第5期。
- (37)欧阳世彬:《景德镇东河流域古瓷窑址调查简报》,《中国陶瓷》1982年第7期(增刊)。
- (38)刘未:《中亚及东欧地区出土宋元陶瓷研究》,《故宫博物院院刊》2022年第6期。
- (39)陈冲:《南宋元代窖藏瓷器研究》,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,2006年。
- (40)(明)宋濂撰:《元史》卷八十八《百官志四》,中华书局,1976年,第2227页。
- (41)刘新园:《元文宗——图帖睦尔时代之官窑瓷器考》,《文物》2001年第11期。
- (42)肖发标、徐长青、李放:《湖田刘家坞“枢府窑”清理报告》,《南方文物》2001年第2期;余金宝:《景德镇月山坞窑址调查与研究》,《四川文物》2012年第6期。
- (43)秦大树:《试论翠蓝釉瓷器的产生、发展与传播》,《文物季刊》1999年第3期。
- (44)黄薇、黄清华:《元青花瓷器早期类型的新发现——从实证角度论元青花瓷器的起源》,《文物》2012年第11期。
- (45)曹建文、徐华烽:《近年来景德镇元代青花窑址调查与研究》,《故宫博物院院刊》2009年第6期。
- (46)本期共统计遗址点80处,生产地点66处,原料产地12处,生活地点2处。
- (47)(清)程廷济修、(清)凌汝绵纂:(道光)《浮梁县志》卷七,清道光三年刻清道光十二年补刻本,第4页。
- (48)李凯:《宋元时期长江中游青白瓷的考古学研究》,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,2022年。
- (49)权奎山:《从考古资料看景德镇明永乐、宣德时期御窑的烧成工艺》,故宫博物院编:《永宣时代及其影响:两岸故宫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·上》,故宫出版社,2012年,第232~233页。
- (50)丁雨:《空间的收缩?——元代景德镇陶瓷研究札记》,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、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编:《考古学研究》(十三),科学出版社,2022年,第559~570页。
- (51)刘新园:《景德镇早期墓葬中发现的瓷器与珠山出土的元、明官窑遗物》,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编:《皇帝的瓷器》,1995年;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、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:《江西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2014年发掘简报》,《文物》2017年第8期。
- (52)刘新园:《元文宗——图帖睦尔时代之官窑瓷器考》,《文物》2001年第11期。
- (53)(明)王宗沐纂修,(明)陆万垓增修:(万历)《江西省大志》卷七,明万历二十五年刻本,第49页。
- (54)(明)宋应星著,钟广言注释:《天工开物》“陶埏”,香港中华书局,1978年,第195~196页。
- (55)钟燕娣、秦大树、李凯:《明中期景德镇窑瓷器的外销与特点》,《文物》2020年第11期。
- (56)(明)过庭训:《本朝分省人物考》卷五十《浙江绍兴府二》,明天启刻本,第4283页。
- (57)(明)孙鑛:《南京工部尚书简菴陈公雍墓志铭》,(明)焦竑:《国朝献征录》卷五十三,明万历四十四年徐象枟曼山馆刻本,第8853页。
- (58)故宫博物院、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、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:《江西景德镇丽阳瓷器山明代窑址发掘简报》,《文物》2007年第3期。
- (59)陈冲、刘未:《景德镇旸府山明代窑址瓷器之考察》,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:《水下考古学研究(第二卷)》,科学出版社,2016年,第119~137页;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、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:《江西景德镇落马桥红光瓷厂窑址明清遗存发掘简报》,《文物》2020年第11期。
- (60)“查浮梁县在厂答应十三里内窑座,除见厂役官匠窑座外,诸凡军民新旧窑座,核实占数署册,窑三座共编一名,不论前项编役,诸色名户窑存匠有、窑去匠去,见在更番应役,庶劳逸适均。”(明)王宗沐撰,黄长椿、左行培、许馆林校:《江西省大志》,中华书局,2018年,第372页。
- (61)(明)王宗沐撰,黄长椿、左行培、许馆林校:《江西省大志》,中华书局,2018年,第373页。
- (62)王光尧:《明代宫廷陶瓷史》,紫禁城出版社,2010年,第269~271页。
- (63)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、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、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:《江西景德镇观音阁明代窑址发掘简报》,《文物》2009年第12期。
- (64)(明)王宗沐撰,黄长椿、左行培、许馆林校:《江西省大志》,中华书局,2018年,第378页。
- (65)Volker,T.,Porcelain and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,Leiden:E.J.B rill,1954:5 9,p.227.
- (66)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:《景德镇市詹家下弄清代街区遗址2024年度发掘简报》,《故宫博物院院刊》2025年第1期。
- (67)例如建溪码头出土镇区生产明代中晚期青花瓷。见故宫博物院、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、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:《景德镇市建溪河流域窑柴码头考古发掘简报》,《故宫博物院院刊》2024年第11期。
- (68)本期共统计遗址点66处,生产及窑业遗存地点37处,原料产地19处,生活地点4处,贸易相关地点5处,社会组织地点1处。
- (69)(清)乔湃修,(清)贺熙龄纂:道光《浮梁县志》卷五,清道光三年刻清道光十二年补刻本,第25页。
- (70)(明)王宗沐纂修,(明)陆万垓增修:万历《江西省大志》卷七,明万历二十五年刻本,第11页。
- (71)(明)卢琼:《杨副使庙碑记》,康熙《浮梁县志》卷之八“艺文记”,《中国方志丛书·华中地方》,成文出版社,1989年,第835页。
- (72)婺源《燉煌洪氏通宗谱》卷五十八《儒侠永旦洪公传》,转引自张海鹏、王廷元主编:《明清徽商资料选编》,黄山书社,1985年,第209页。
- (73)(明)汪道昆:《太函集》卷五十一,明万历刻本,第15页。
- (74)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、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、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:《江西景德镇珠山天后宫遗址发掘简报》,《文物》2024年第11期。
- (75)[法]殷弘绪:《耶稣会传教士殷弘绪神父致耶稣会中国和印度传教会巡阅使奥里(Orry)神父的信(1712年9月1日于饶州)》,(法)杜赫德著、郑德弟译:《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·中国回忆录》第二卷,大象出版社,2001年,第95页。
- (76)施静菲:《从文化脉络探讨清代釉上彩名词——珐琅彩、洋彩与粉彩》,《故宫学术季刊》 2012年第29期。
- (77)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、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、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:《景德镇市董家岭横弄清真寺遗址发掘简报》,《故宫博物院院刊》2024年第11期。
- (78)“坏房挑得白釉去,匣厂装将黄土来。上下纷争中渡口,柴船才拢槎船开。”(清)郑廷桂:《陶阳竹枝词》,乔湃修,贺熙龄纂:道光《浮梁县志》卷二十一,清道光三年刻清道光十二年补刻本,第29页。
- (79)(清)蓝浦:《景德镇陶录》卷四,傅振伦:《<景德镇陶录>详注》,书目文献出版社,1993年,第57页。
- (80)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、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、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:《景德镇市珠山区泗王庙遗迹考古发掘简报》,《故宫博物院院刊》2024年第11期。
- (81)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、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、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:《江西景德镇市刘家下弄清代街区遗址2024年发掘简报》,《考古》2025年第3期。
- (82)根据2024年对观音阁西区的发掘,可知明代晚期胎土原料加工仍在镇区作坊内进行。见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、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、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:《景德镇观音阁窑址西区2024年考古发掘简报》,《南方文物》2024年第5期。结合2024年对高岭瓷土矿遗址方家山区域的发现,可知至迟于清代中期开始在胎土产地进行原料加工。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:《江西景德镇浮梁瑶里瓷业原料片区发掘简报》,《文物》2024年第11期。
- (83)刘治乾主编:《江西年鉴》第七章《窑业工业》,江西省政府统计室,1936年,第970页。
- (84)(清)乔湃修,贺熙龄纂:道光《浮梁县志》卷十四,清道光三年刻清道光十二年补刻本,第41页。
- (85)故宫博物院、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、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:《景德镇市建溪河流域窑柴码头考古发掘简报》,《故宫博物院院刊》2024年第11期。
- (86)刘治乾主编:《江西年鉴》第七章《窑业工业》,江西省政府统计室,1936年,第970页。
- (87)本期共统计遗址点294处,生产地点125处,原料产地33处,原料加工地点20处,贸易相关地点100处,社会组织地点7处,辅助行业地点9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