试论杭州圣果寺千佛阁的营造及相关问题
张宛玉
摘要(Abstract):
圣果寺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凤凰山,是一处石窟与寺院相结合的山寺遗址。本文基于2018年圣果寺千佛阁遗址的考古发掘材料,结合文献,认为千佛阁始建于五代,与西方三圣像龛为一体规划建造,年代下限为南宋。千佛阁与圣果寺佛殿构成前殿后阁的布局,应是对唐代寺院布局的延续和模仿。千佛阁废弃后,圣果寺变为“一佛殿,多配殿”的布局。这两次布局的调整,是山寺规划整体性的体现,更是唐宋佛教寺院布局发展、演变的缩影。
关键词(KeyWords): 圣果寺千佛阁遗址;五代;窟前建筑;山寺布局
基金项目(Foundation):
作者(Author): 张宛玉
参考文献(References):
- (1)(清)释超乾:《凤凰山胜果寺志》,杭州出版社,2007年,第23页。
- (2)孙媛:《杭州考古人日记圣果寺遗址考古调查》,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,2018年。
- (3)常青:《杭州凤凰山胜果寺摩崖龛像》,《敦煌研究》2019年第4期。
- (4)陈晶鑫:《试论川东渝西地区与杭州地区五代至宋地面建筑与石窟混合式佛寺》,《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》2023年第3期。
- (5)《圣果寺》诗云:“路自中峰上,盘回出薜萝。到江吴地尽,隔岸越山多。古木丛青霭,遥天浸白波。下方城郭近,钟磬杂笙歌。”(清)彭定求等编:《全唐诗》下,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6年,第2083页。
- (6)(宋)潜说友:《咸淳临安志》第八册卷七十六《寺观二》,浙江古籍出版社,2012年,第2725~2726页。
- (7)(宋)潜说友:《咸淳临安志》第八册卷七十六《寺观二》,浙江古籍出版社,2012年,第2726页。
- (8)(明)田汝成:《西湖游览志》,浙江人民出版社,1980年,第75页。
- (9)“圣果禅寺,隋文帝开皇二年始建。唐昭宗乾宁间,无著喜禅师重兴。”见(清)释超乾:《凤凰山胜果寺志》,杭州出版社,2007年,第23页。
- (10)陈良伟:《洛阳出土隋唐至北宋瓦当的类型学研究》,《考古学报》2003年第3期。
- (11)“圣果寺,在包家山,旧在凤凰山之右,钱氏建有介亭、排牙石、石衕,中兴后以其地为殿前司,寺徙今处。”见(宋)潜说友:《咸淳临安志》第八册卷七十六《寺观二》,浙江古籍出版社,2012年,第2725~2726页。
- (12)(清)释超乾:《凤凰山胜果寺志》,杭州出版社,2007年,第23页。
- (13)“临安西湖,旧传南北两山僧寺,大小合三百六十,兵革之余,又为军营、禁苑、势人园圃之所包占,今存者不满百。”见(宋)潜说友:《咸淳临安志》第十册卷九十三《纪遗五》,浙江古籍出版社,2012年,第3344页;王菲菲:《试论南宋临安佛教在建立都城及稳固政权中的作用》,姜锡东主编:《宋史研究论丛》第25辑,科学出版社,2019年,第303~305页。
- (14)彭明浩:《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》,文物出版社,2017年,第44页。
- (15)(宋)潜说友:《咸淳临安志》第三册卷二十二《山川一》,浙江古籍出版社,2012年,第896~897页。
- (16)(清)释超乾:《凤凰山胜果寺志》,杭州出版社,2007年,第13页。
- (17)“唐昭宗乾宁间,无著文喜禅师,枯坐岩下,寂定放光,寺废顿兴,即名‘圣果’。”见(清)释超乾:《凤凰山胜果寺志》,杭州出版社,2007年,第11页。
- (18)“光启三年,武肃王钱氏始牧杭郡,降疏请奏住龙泉廨署,今慈光院是也。大顺元年,威胜军节使董昌、武肃王同年发表历论,两赐紫衣。”见(宋)赞宁撰:《宋高僧传(上)》卷第十二,中华书局,1987年,第293页。
- (19)(宋)释道原:《景德传灯录》卷第十二,中央编译出版社,2015年,第404页。
- (20)“自钟公巷外山门,纡回至寺二里许。松竹藤萝,四季黯然幽异,故名。”见(清)释超乾:《凤凰山胜果寺志》,杭州出版社,2007年,第17页。
- (21)《圣果寺》诗云:“路自中峰上,盘回出薜萝。到江吴地尽,隔岸越山多。古木丛青霭,遥天浸白波。下方城郭近,钟磬杂笙歌。”(清)彭定求等编:《全唐诗》下,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6年,第2083页。
- (22)“钟楼成而后开薜萝之径”见(明)樊良枢:《钟楼记》,(清)释超乾:《凤凰山胜果寺志》,杭州出版社,2007年,第38页;“小桥石亭,称薜萝径。石山行向道,不可不新。因为饰松涛阁、仙姑洞、中峰亭诸胜。”见(明)吴之鲸:《重修钟楼疏》,(清)释超乾:《凤凰山胜果寺志》,杭州出版社,2007年,第40页。
- (23)孙媛:《杭州考古人日记圣果寺遗址考古调查》,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,2018年。
- (24)图片摘自:孙媛:《杭州考古人日记圣果寺遗址考古调查》,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,2018年,第71页。图片略有改动。
- (25)“像以天监十二年(513年)春就共,至十五年(516年)春竟。坐躯高五丈,立形十丈,龛前架三层台,又造门阁殿堂……”见(南朝梁)释慧皎:《高僧传》卷十三《梁剡石城山释僧护》,陕西人民出版社,2009年,第766页。
- (26)魏正瑾、白宁:《栖霞山石窟南朝无量寿大像勘察记》,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、龙门石窟研究院编:《石窟寺研究(第3辑)》,文物出版社,2012年,第1~16页。
- (27)宿白:《南朝龛像遗迹初探》,《考古学报》1989年第4期。
- (28)钟晓青:《初唐佛教图经中的佛教布局构想》,《美术大观》2015年第10期。
- (29)宿白:《唐代长安以外佛教寺院的布局与等级初稿》,载其著:《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》,文物出版社,2011年,第270~285页;王贵祥:《中国汉传佛教建筑史佛寺的建造、分布与寺院格局、建筑类型及其变迁》上卷,清华大学出版社,2016年,第512~589页。
- (30)敦煌研究院编:《中国石窟·敦煌莫高窟》第四卷,文物出版社,2014年,图版10。
- (31)敦煌研究院编:《中国石窟·敦煌莫高窟》第五卷,文物出版社,1987年,图版62。